一提起重复这个词,就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然而在生活中,想做完全不重复的事实在是难于登天。譬如我们这般年龄的人,年轻时进了哪个行业就“从一而终”,很少有跳槽之说。我这38年,就是重复每天的两点一线,从家到校,离校回家,在校园里也是从办公室到教室,从教室到办公室的周而复始。偶尔遇到学生出点事儿的时候,教师们的心里难免萌生那么一丝的职业倦怠感,于情于理,这也无可厚非。
人经常有一种奇怪的心理,总是觉得别的行业比自己的职业好。当教师的人羡慕公务员、医生、银行工作人员,反过来同样有人羡慕教师这个职业。那天我在微信上看到这么几段问答,问者有欣羡之意,答者却心有怨怼:
老师工作不错了,钱也不少吧?
答:见过老师考公务员的,你见过公务员考教师的吗?
老师上课很轻松啊。
答:上纪律好的班级就像是演讲,平均每天两节课,就是演讲一个半小时。上纪律差的班级就像在跟人吵架,每天吵一个半小时,你试过吗?
老师不要抱怨了,你们假期这么长。
答:你要感谢假期,不然你的孩子可能是文盲,因为没有假期也就没几个人当老师了。没放假,你孩子愿意吗?小孩12年没有放假连续上课,你答应吗?
老师一周才上几节课,比我们每天上八小时舒服多了。
答:你知道上课要备课吗?下课要改作业吗?两个班一百多个学生的作业的批改多久吗?你知道早自习、晚自习吗?做操不管行吗?吃饭不管行吗?纪律卫生的你管吗?
……
好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觉得重复做一件事情很无聊,甚至想要放弃。而我却认为,单调的重复并不是一件坏事。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说:“天才,就是比别人重复更多次数。”在我们根基不稳之时,重复是我们最好的导师。这种“重复”,目的在于打牢基础,为成功铺就平坦大道。不断的重复,方有熟能生巧,炉火纯青。达·芬奇从重复画蛋中走向成功。然而,让李阳成名的,不是反复诵读的一篇英文;让达·芬奇成名的,也不是反复描摹的一颗鸡蛋。大事,的确是从重复小事做起的,却不是靠重复小事做成的。达·芬奇学画时无数次的画蛋,在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之后,他对立体的鸡蛋已有了深刻的理解。达·芬奇重复的,不是画一颗鸡蛋的弧度,而是练习作画的耐心和技巧。天下学问,大多一通百通,达·芬奇在画好单调的鸡蛋之后,最终画在教堂墙壁上的,不是一颗巨型鸡蛋,而是意味深刻的《最后的晚餐》;挂在卢浮宫里的,也不是一枚静止的鸡蛋,而是微笑着的《蒙娜丽莎》。
同样道理,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就是数万次演算的结果;刘翔在110米跨栏项目中打破世界记录,并夺得奥运会和世锦赛的大满贯,就是每天数百次训练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重复是成功之母”。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要厚积薄发,什么是厚积?就是不断温习书本上的知识,不断加以应用。这其实说穿了也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枯燥,很乏味。有些人想放弃,但更多的人咬咬牙挺了过来,最后在高考的考场中爆发能量收获属于勤奋的成果。在重复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敢说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太大太多的创新,但是进步还是多多少少有一点的。这种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也正是一种创新吗?
电子科技界的先驱乔布斯生前对他的产品要求颇高。在电子键盘大行其道的当年,他率先创新,提出了“触屏手机”这个金点子,使“苹果”手机在全球形成一股抢购热潮。然而他不甘心就此止步,不断重复创新着苹果的系统和应用,重复的失败给了他继续向前的动力,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如同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一样,外界所看到的是他们成功后笼罩在身上的光环,却不知其背后是多少次艰辛地重复同一实验过程。他们不惧重复,不惧失败,在重复中不断创新,这就是他们为自己找到的成功的方法。
一味的单一重复是机械复制,是缺乏思考的粗制滥造,是不负责任的偷工减料。真正的重复不应是完美复制,而是加入新内涵、新体验的“另一个”。重复,是量变的积累,而创新,才是促成质变的超越。山重水复是一种迷惘,柳暗花明才是境界。
走过相同的路,遇见相同的人,做过相同的事,只因生命的不断变更,心境的差异,而有了物是人非之感。在生命蜕变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新的,却在不知不觉中遵循着某种规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最终走出了一个完整的圈。不必埋怨生活的千篇一律,坦然接受人生单调的重复吧,不尚空谈,重在行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独特的清晰的印记……
文/童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