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年教育网
当前位置:亿年教育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大全 >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八篇

作者:刘浏  时间:2016-06-01 15:37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一
 
  《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亚马逊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2005年英国“FT/高盛”财经书大奖得主
 
  这是比尔·盖茨推荐了多次的一本书,他说,这是所有决策者和企业员工的一本必读书。
 
  所有的MBA都在读《世界是平的》。 ——《商业周刊》
 
  ……
 
  小编……当然是冲着这些头衔去买的这本书,并把厚厚的它带上了去往厦门游玩的火车。但,这是小编至今为止唯一一本在火车上全程捧着投入看的书,甚至在旅游过程中不时会心痒痒拿出来。什么,其他带出去旅游的书?大概就跟换季一定要买的衣服一样吧。
 
  很多人看不上畅销书,认为“把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都拿出来再说一遍”。我不以为然。确实,畅销书的畅销在于它的易读和共鸣,但那些看到的时候恍然大悟的事情,平时我们真的会去意识会去思考吗?至少这本畅销书,给了我很多思考。
 
  在我的定位里,它是“一本经过精选考验的大牛公众号推送集锦”。而在美国人的视角,它大概是一本处处细节在提醒的“盛世危言”。
 
  先来看一段感受一下。
 
  “你知道印度的呼叫中心是什么样子吗?一家印度人开的 “24/7” 呼叫中心共有20多个房间,1800名工作人员。一些人员负责向外打电话,推销从信用卡到电话记录等各种产品。另一些人负责接电话,处理各种事情,包括为 欧美航班的乘客寻找丢失的行李、为美国的消费者解决电脑问题等。
 
  ……
 
  在角落的那个小格子可能是为戴尔(Dell)集团服务的,而另一个小格子插着微软的棋子”
 
  弗里德曼用他聊天式的口吻,介绍了自己的见闻、思考,世界市场的竞争环境。书中的很多场景是我们平时工作生活精彩接触到的。
 
  比如说,在美帝的留学生们打客服电话时,印度口音接听的概率有时会让新到这个国家的人忍不住想去查一下人口构成比例。而接听你电话的人,极有可能是位于印度呼叫中心的一个小格子。下次投诉航班、电脑时,不妨问问他们。开放源代码、外包、供应链等,使得世界越来越平,而中国、印度等国家以及一些站在顶端的大公司,则在这个不断变平的世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弗里德曼把所有的一切编制在一起的时候,却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变化——全球化的趋势”(周伟焜,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
 
  书中每章都可以独立阅读,甚至有时我会翻任意几页,就会有几个小案例分析可以看。不妨将它看出一个实体的微信公众号,随意翻看今日推送。研究中国问题的你,可以看“发展中国家与平坦的世界”;想要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你,可以看“公司与平坦的世界”;热爱生活充满好奇心的你,可以看“你与平坦的世界”。
 
  最后,再来一个随机翻到的小案例(随机五次翻到),码字很辛苦,小编需要点赞安慰。
 
  我曾经与一位美国籍的中国人聊天,他在微软公司工作,曾经陪同盖茨访问过中国。他告诉我,盖茨在中国的时候,强烈地感觉到了那些年轻人体内蕴藏的能量。人们趴着窗户、从票贩子手里购买高价票仅仅是为了听他一席话。
 
  ......
 
  盖茨告诉我:“如果以创意的质量为标准,微软北京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所)自1998年创立以来硕果累累,成为微软公司研究体系中最富有成效的股肱”。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二
 
  不管怎么说,《世界是平的》至少是个成功的出版业营销个案。已经有无数围绕着它的书评和报道,很多人都知道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在这个坏消息接连不断的世界上,全球化将给所有愿意跟上这一潮流的人带来机会。这个面向未来的蓝图的确振奋人心,不过,关于全球化的书早已汗牛充栋,这是否仅仅是“又一本”这样的书呢?
 
  全球化的好消息
 
  在这本新书中,托马斯•弗里德曼把自己描绘为一个敏锐的先知,率先意识到如今每个人都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合作或竞争,种族、肤色、语言等差异都被打破了,人类通过海底光缆和网络就能实现社会分工。他不厌其烦地强调,在这个美丽新世界中,“变革正在无情地推进”,不过那是好事情,因为只要你信仰这位先知的话,顺应潮流作出变革的决策,那么你就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
 
  看来这对发展中国家很不错,因为“公司和个人几乎可以把工作包到任何地方”,如作者说的,如今“没有所谓的美国人的工作,任何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参与竞争”。听起来很公平,是吗?而且现在的人才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里都可以“即插即用”,似乎还顺便解决了穷国的人才流失问题。
 
  当然,他承认全球网络的单一化进程也会产生自己的问题:通过网络,基地组织也同样会如鱼得水。对此作者还是乐观的,他承认“会有一些彻底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过又说正因为网络充分自由,信息流动才会彻底畅通。但网络并不仅仅是交流速度更快的媒介,它还有自己独特的媒介特性,即它的群体激化及协同过滤使思想类似的人沟通更方便,却使不同观念更难沟通(参《网络共和国》)。网上人们总是链接和自己趣味相似的网站,像日本甚至出现了从不认识的网友相约一起自杀的多起案件——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
 
  全球化并不是就是鲜花盛开,完全的竞争也意味着一个残酷的竞技场。在一个平坦的世界里,中国的确在低成本制造业中享有巨大的优势和竞争力,但这种开放性同时也意味着本国的汽车工业、飞机工业等更难独立发展,因为它们将遭受猛烈的冲击——今天中国是全球汽车业巨头的主战场之一。
 
  作者和所有赞成全球化的人一样,强调的是机会均等;而反对全球化的呼声,实际上强调的是利益均等。因为一个“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有时是极不公平的。正如一个15岁的青年与另一个壮汉对练拳击,或许有助于他提高竞争力,但如果是一个5岁的孩子,那这种公开竞争立刻就会置他于死地。
 
  我本人也觉得,全球化无论好坏,可能是现代化无可逆转的趋势,不过现在为此做好准备的,大多并不是穷国,因此这种骤然放开的格局,最终造成的也许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对他描绘的这个新世界,我很难立刻鼓掌欢迎,对不少弱势的人群来说,这个前景未来也许使自己越竞争越有力,可第一关太难了,他们也许还没进门就倒下了。
 
  有学者曾考察电视的普及对印度村庄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发现电视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收看电视的人都能直接接受外界的信息,经济开始逐渐好转,对原来的社会秩序也有重大冲击;不过村里少量没有电视机的贫穷家庭,却变得更加弱势了,这一幕何尝不能在网络时代更大范围内重演呢?
 
  另一种预言
 
  《世界是平的》据说得到比尔·盖茨的强烈推荐,这也不奇怪,它的很多段落读起来就像某些宣扬高科技未来前景的财经杂志。对于同一个全球化进程,四年前另一本轰动一时的著作《帝国》却给出截然不同的、令人恐惧的预言,声称全球化将导致一个帝国(它将是“无中心、无疆界的统治机器”)的诞生,在这个新的体系内,民族国家的主权控制在衰落(以“人权高于主权”等名义),并最终被摧毁。毫不奇怪,这本书只有左派知识分子有兴趣,而决不会得到比尔•盖茨的强烈推荐。
 
  《帝国》一书中还引用美国国会议员爱德华•马基一句颇具讽刺意味的话:“来自华盛顿的好消息就是国会里每一个人都支持信息高速公路的提法,坏消息则是没有人知道它意味着什么。”现代人的确养成了对新技术的推崇心理,不过对这种新技术在何种程度上带来社会文化上的冲击与挑战,通常既无法预见,也很少考虑。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高度的乐观情绪下,也淡淡提到一下自己的忧虑:这一次全球化发生的速度、规模都将远过以往,破坏性也会更强,“因为权力从旧主人转移到新主人手中的过程是无序的”。的确,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旧的社会机制解体的过程,过渡进程常常很痛苦,不过更关键的是,新主人将是谁?
 
  仅凭常识我们也能想到,全球化的收益者将是跨国公司,而不是非洲的农民——后者更可能在“数字鸿沟”中被遗弃。2005年世界500强第一名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营业收入3399亿美元——如果该公司是个国家,可以排进全球前20名,相当于6亿印度人的年产值。全球化导致经济流动的“无国界化”,这某种程度上是好事,但却也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如今不提“经济殖民”了,但这种资本流动足以使国家身不由己,甚至被迫屈服于国际财团,巴西1990年代的失败和泰国金融风暴就是显著的案例。
 
  在一个前现代社会,各地区经济自立能力通常很高,因为彼此缺乏经济联系,互相依赖的程度也就相对较轻。例如民国时代的中国,全国甚至货币也不统一,各省自给自足的程度高,其经济生活不依赖于其他地区的力量仍可维持——这固然有很多弊端,但如果某地经济衰落,也不会波及到其余省份。而完成政治经济统合进程的日本则全国一体,仿佛一个灵敏的小动物,行动迅捷,但只要一个部位受伤害,就是致命伤,整体都会瘫痪下来。未来全球化深入后,这种景象将更让人熟悉:正由于你与世界密切成为一体,因此你躲避风险的能力也降低了。以前墨西哥或印度发生什么根本与你无关,现在或许那里的经济危机将导致你失去工作,流落街头——而根据常识,一旦发生类似的危机,总是由弱者来承担。
 
  同时,这种经济自立能力的减弱,在带来全球性商品流通的同时,也使文化的多元性遭受极大的冲击。印度各地区自给自足程度高,因此各地的面貌千差万别;而中国近二十年来,常有人抨击抱怨全国城市都长一个模样——这种雷同正是内部流通无边界化的结果。托马斯•弗里德曼描绘了一个平坦、无边界、无差别的世界,人才可以在世界各地参与竞争,这固然平等、美好,但也意味着这些人才要像麦当劳的汉堡一样,符合某个统一的生产标准——而我们知道,这通常就是强者的标准。成功迎接这个全球化社会的人,也需适应全世界的需求。
 
  的确,工业革命本身就是用技术秩序取代自然秩序的努力,以原本任意生态分布的资源等服从于一种技术理性,这本身就会对自然、文化的多元化带来冲击。问题在于这种冲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使我们的付出少于获得。
 
  总的看来,托马斯•弗里德曼相信人类进步的必然性,因此他文中不断催促人们赶快抓紧机会,向着明天出发;既然“世界是平的”,那么文化、国界、语言、肤色的差异都不重要,可以相通。而在另一类预言如《帝国》中,我们却看到作者对全球化的质疑,更坚持文化/国家之间的特殊性,对一个单一结构笼罩性影响的恐惧。套用汪荣祖《康章合论》里的话说,托马斯•弗里德曼惟见全地球的共同“归宿”(destiny),而无视(或认为不必顾虑)各文化的个别“命运”(fate)。
 
  托马斯•弗里德曼对这本著作似乎极自信,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问题只有一个:我说得究竟对不对?”——问题恐怕就在于,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说对错的问题,对于读者来说,兼听则明,多了解和比较一下对全球化的这两种预言,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地判断。正如《小马过河》的故事:老牛说水很浅,尽可放心,小松鼠说水很深,他兄弟都淹死在河里了;最后小马自己一试,不深也不浅。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三
 
  脑残志坚
 
  这个群体很难定义,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是路人甲乙丙,线下一般看起来也比较正常。据观察,NC有这么几个鲜明又矛盾的特点:顾名思义,存在一定的智障,当然是文学而非医学意义上的。有言道:在网上智商没有底线。其中很多却以理性思考自居。自知之明显然是智力的重点。但我们怀疑更多是情商问题。
 
  可以注意到NC和愤青一脉相承,高度重合,可能以85年生为界,参考拙文<知青的奋斗史>。前者的愤怒掩饰其NC。后者受过更多教育,常以理性自居,反而突出其NC和幽怨。外愤内残曰愤青,外残内愤曰脑残。
 
  NC的行为模式奇特地兼有聚众和自闭。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哪有人气,他们就去哪里,但不交流只发言。主要有两个取向:第一是道德,更“理性”的说法是价值观。但不是真地向善,而是扯着道德的虎皮,既杜绝讨论,又能审判别人,获得些虚假的权力,表现自己,获得些廉价的关注。其实是伪善。第二是标新立异,就完全冲着注意力去了。也常双剑(贱)合璧,用道德标新立异。虽然经常群起攻之,NC之间也缺乏沟通,堪称寡人。
 
  此种性格系由大历史儒教流毒和小环境教育失误造成,鲁迅先生说:青年也会变虫豸的。本文不深入讨论,只关注如下现象:尽管有上述残伪寡三大劣势,NC在论坛中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本人亲历几个论坛和板块盛极而衰,有天冒出两三个NC,开始毒化气氛,占大多数的正常人,简称常人,就节节败退直至灭绝。NC尽兴而归,寻找新的猎物。粗略了解更多论坛,除少数设定某种门槛,相应损害开放性,都难逃这个宿命。<城市画报>135期中国网络10年专题的采访中,ID大豆感慨:刚上网时觉得网上牛人真多,现在觉得网上SB真多。
 
  为什么?所谓论坛,难道不该促进真诚交流、分享知识?答案是第四个也最重要的特点:脑残志坚。常人忙于工作生活,除了相关从业者,上网只为消遣,犯不上较劲。NC则无事或开心事可做,有大把时间浪费,多半是唯一的乐趣,乐此不疲。常人明智地退让,又使NC变态地满足,乘“胜”追击。
 
  技术误人
 
  而志坚能转化为暴力,拜BBS所赐。房地产业的金律:地段地段还是地段。首页就是论坛的黄金地段,二三页的点击率已经锐减,再后面基本无人问津了。沿袭至今的机制:新帖显现在首页首行,随着更新帖发表下移,直至退出首页,回帖则回到首页重新开始,形象地分别称为“沉”和“顶”。
 
  NC正是利用这种机制,手法拙劣然而有效:标题党(含水帖月经帖)和自顶的明枪,马甲的暗箭(贱),能远比常人更多更久地占据黄金地段,变黄金为粪土。也类似黑客用海量信息堵塞信道的攻略。
 
  天涯八卦版是例外,始终不曾被NC攻陷。和天涯另外几版形成鲜明对比,明哲保身,就不指名,大家自己看,或按脑残好德一猜便着。这也是八卦版屹立不倒的原因:八卦当然是恶俗地、感性地,不入NC的法眼,更是标新立异地,发帖又多快好省,压制了脑残志坚。而其它论坛很难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尽管主题八卦,同道们却很有技术思维,比如蛋(李旭丹)黑对中国什么时候还用波浪边的像纸冲照片,女性小臂皮肉松紧与年龄关系等等,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这种技术思维,正是NC缺乏的,完全可以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业界提出web1.0和2.0概念,在我看来,1.0是人从信息,2.0是信息从人。论坛介于其间,帖内交流,好友一起“盖楼”,有2.0的意思,但通过主题页才能进入帖子。论坛、版块和帖子各有主题,主题排列的方式像门户,接近1.0。网友可以保存好帖,那是死的论坛,“活”的论坛绑定网址,不能像即时通讯(IM)好友那样带走。暴露在NC火力下,1.0的皮之不存,2.0的毛将焉附?
 
  论坛也有一些纠正机制。版主/斑竹/板猪有权加精(华)、置顶和删帖。但一来人少、二来只有少数论坛,如人民网的强国,设立专职开资的版主。动网开发的系统有个献花扔鸡蛋的小功能,但仅此而已,我从没用过。总之作用都有限。
 
  至少在中国的网络环境,这是个失衡的机制。赋予发帖和回帖的力量太大,练(练摊儿的练,有学习进步之心)帖和看帖的力量太小。就会造成格雷欣法则:NC驱逐正常人,常人的怨念驱逐善意变成NC。网络普及期,萝卜快了不洗泥,有必要鼓励灌水,但时至今日,越发凸显其教人向恶。
 
  相比之下,豆瓣的评论和友邻教人向善。可以将每本书或电影视为一个论坛主题,每篇书评是一个帖子,作者不能自言自语,而要争取豆友推荐他人和登上首页。友邻直接固定联系,NC不能插科打诨。因此评论中很少见他们的身影,而集中在小组,这是自然也自觉选择的结果。说残也不残。
 
  不只网络,整个商业日益认可推荐的价值。<哈佛商业评论>2004年撰文建议企业,调研时抛弃冗长的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只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您向朋友或同事推荐我们产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豆瓣小组允许发帖者删除回帖,权力比传统体制还大。这可能是因为和评论共用系统。但后者有更高的推荐机制限制其权力,小组也能推荐,问题是经常没多少帖子可供推荐。
 
  近年BBS出现某种微调,所谓“泛主题”,以百度贴吧和豆瓣小组为代表。但大多不太景气。在我看来,它们损失了web1.0的规模效益,却没有得到2.0的个性化,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传统论坛的1.0部分不只是破绽。凭经验估计,网友生成内容的服务中,以平均同时在线人数计算规模,论坛要显著高于博客和IM群,非常形势如除夕夜艳照门天涯大水楼,单帖全球点击高达2000万。当然不同服务在线方式也不同,但可供参考。设计者可能期望,泛主题以类聚人,但主题太细,难以建立和维持对话流,结果聚而不论,相比NC也更虚弱。
 
  2005年,超女歌迷开始用百度贴吧管理票选,各吧由此间接互动,形成电视(多对一)、短信(一对多)和网络(多对多)三位一体的跨媒体平台,该节目借此大获成功。排除那些未加任何友邻的豆瓣ID,每人友邻不全相同,但总与某些人部分重合,理论上从一个人出发,最终能连到任何人。这就是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个人的友邻是有数的,但在豆瓣网管眼中,所有人是一个无界的整体。这两个案例才是真正的“泛主题”。
 
  而目前的泛主题,其实是“碎主题”,或者少数人的泛,过把版主的瘾而已,我们视其为补完计划的序曲。未来应当在各个碎主题间建立有机的联系,本站及更大的范围,甚至最终,全世界的论坛融为一体……你们就当我看电影走火入魔、胡言乱语。
 
  每个ID一般加入多个小组,进入小组页面,集中显示各组最新发言,信息从人,这是web2.0,前面说过帖内讨论也算。但还是上述问题,两个2.0的中介仍是1.0,且支离破碎。
 
  补完计划
 
  当年在网站加过班,看过版,时光它消磨了什么又铭刻了什么。今年五一和一位仍在业内坚挺的老兄弟聚餐畅谈,互有启发。随后加入豆瓣汶川赈灾小组,几个NC上窜下跳,不胜其扰。促使我思考这篇文章。
 
  我费了一个多月的精力,集合十种杀人武器于一身的超级武器霸王,名字就叫做要你命3000,终于研究成功了,大家靠边一点,远一点,再远一点……每样都能独当一面,现在集中在一起,看你怕不怕?
 
  从小往大说。首先,在一个帖子中,传统机制按时间先后排序,二楼也就是第一个回帖,形象地称为沙发。补完计划则在主题及每个回帖中设置推荐功能,按推荐多少排序。如果一个回帖得到推荐数最大,将取代主题。这能极大地鼓励练帖,节省看贴时间,越往后越差,达到某个心理临界点,以下不用再看。
 
  抑制水帖和标题党,比如愤青用滥的标题,“中国人进来”,运用上述机制,很容易改成NC进来什么地。世界就清静了。可能的问题,破坏各帖逻辑顺序。有多种解决之道:沿袭现有的回复包括原帖设置,后续的推荐调整,最重要地,发帖全面客观评述,这也是好帖的标准。不过抢沙发和“虎躯一震三分走人”的乐趣也没有了,还是有些可惜。
 
  其次,废除回帖回首页,新帖将同时显现论坛的末页末行和某种友邻页面的首页首行,此后按每帖各楼推荐的总和多少浮沉。排名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修养,还有友邻的修养,更要像苏格拉底(Socrates)那样善于提问。世界就清静了。还要加入时间的维度,可自由设定某种推荐值的“半衰期”,新帖将逐渐超越旧帖。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地,每一主题旁设置推荐功能,但不是简单加成,而是推荐其它组,称外推,相应帖内推荐称内推。显然楼数大于帖数,多组可推荐,会分散外推,因此总少于内推。被推组则自由设置某种接收机制,可由版主人工审核,或设定异组全员或两组共有成员外推的临界值。半推半就,帖子将由两组共享,注意不是转帖,那和现在手工转帖没有区别。
 
  共享帖也加入本组排序。可设定某种外推与内推的兑换比率,在开放和自主之间达成平衡。能被推荐到本组,很可能两组拥有共同成员,相应也会显现他们在本组友邻的页面,争取更多推荐。各小组还可酌情分拆合并。
 
  但部分帖子外推多于内推。这时将移动而不是共享。可能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发错地方,大家将其归位。其二NC帖,热心网友成立“NC ICU”、“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等一些小组,设定接受任何外推。世界就清静了。
 
  上述各项构成整合的系统。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建和谐的网络社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席诗云: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四
 
  再好的东西,如果跟你无关。那么,这个东西,都只是生活的八卦,而非必需品。
 
  这也是人们需要忽略一些东西的理由。
 
  人生是复杂和短暂的,我们活得都忙不过来了,除了爱看热闹的天性外,我们的眼界没有超越我们生活的圈子。
 
  我在读《世界是平的》(第二版)的时候,也是这样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托马斯弗里德曼先生告诉我们,世界是平的。然后,听周围的人讨论:到底世界是平的,还是不平的。
 
  可是,世界是平的,还是不平的,跟我们有多大的关系呢?能帮助我们平抑房价,还是能买到廉价的放心肉呢?抑或是让我们控诉劳命伤财,忧心忡忡的教育?
 
  算一下56块钱,买不了几斤肉了。好在,精神上的享受还是在时间的洗礼中显示出永恒的价值。
 
  最近,我重新阅读了这本书。一些跟过去不同的理解,逐渐浮现并清晰起来。
 
  简单地说,我认为,《世界是平的》(第二版)说的不是世界平不平的问题,也不是讨论什么互联网价值的专著。
 
  关于“全球化带来世界变平的”的宣言,在弗里德曼的《从凌志汽车到橄榄树》书中早有论述。
 
  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先列举了新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然后作者把“世界是平的”作为假设或前提,作为一种已经在发展成为趋势和未来现实的依据,在此基础上, 弗里德曼,作为一个美国人,讲述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
 
  我认为,《世界是平的》是美国人关于自身在21世纪的生存战略构想,也是美国人民忧患意识的一次集中体现。相当于我们经常说的,盛世危言。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五
 
  说真的,美国人骨子里面的精英意识,当老大当惯了。他们的电影不是拯救火星就是拯救地球的。
 
  可人们都爱看,虽然说一惊一乍地,看着让人恐惧、高兴、哭泣,忘乎所以。
 
  美国人的文化大概就是如此。我在整理弗里德曼的思路过程中,感觉他把中国和印度都想像成了恐龙。
 
  那么,能够战胜恐龙的人,一定是更加伟大,更加了不起的英雄。当然,弗里德曼希望这部称之为未来的电影的主角仍然是美国。
 
  然而,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恐龙,中国或是印度,作为竞争对手或假想敌,只是美国需要更加强大,更加向上的一个借口和理由。为了这未来的晚餐,美国人已经严阵以待。
 
  我的问题是:我们在未来的饭碗上,又做了何种的假设和准备?
 
  我们是否看清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该走向怎样的生存道路?
 
  我们是否在讨论教育免不免费的问题外,考虑到其他的目标战略?
 
  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应试教育,会给我们今后的饭碗增加或减少些什么优势?劣势?
 
  我们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哪样的一些人才?
 
  我们在教育的改变上,是从每天规定锻炼一个小时开始,还是从跳集体舞开始?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讨论一下:我们的21世纪的生存战略又在哪里?!
 
  当全世界的潮流都开始放眼全球的时候,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成为大国,或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大国。
 
  你以为人多,一天能吃得起饭,就是大国崛起了?做梦!
 
  人家已经吃在嘴里,看着别人的锅里。我们还觉得自己的小日子不错,这种不思进取的想法,想起来都让人害臊。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政府是没有远见的,一个不改造教育去适应未来的社会也是没有希望的。
 
  一个不能在未来中建立自己竞争优势的民族和个人只有被奴役、被淘汰的命运,这是自然界的生态法则。
 
  为了我们的后代有更多吃肉的机会,现在的人都可以重读《世界是平的》。从第6章到第8章,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到很多压力。这是美国人的盛世危言,也是我们开始学习思考的一次机会。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六
 
  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ThomasL.Friedman)这本书最近很流行。其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一个简单而有冲击力的概念:世界是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或趋势,同时,该书尤其敏锐地把握了互联网最前沿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最新状况和最新发展趋势。因此,许多人尤其是时常在网络上纵横的人,捧着这本书都有所敬畏,最大的感觉是自己知识不足了,需要更新了。
 
  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讲述全球化状况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体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产生赢者更赢、输者更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确定,忧虑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对未来产生恐惧。
 
  但《世界是平的》同时又启示我们:理解一个人,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许多人身上的一些不理智和虚荣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欠缺,否则,人们就会根据情形做出理智的行为。
 
  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以满足其欲壑难填的欲望的发展史。人类的这种跟动物并无二致的自然属性或者说天性,也就决定了生产力会决定生产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者扮演着不同的历史角色上,人们有不同的使命。你、我、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站的岗位,来创造社会财富。
 
  人类社会可以看成各种各样的人分工合作的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怎样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自己所构成的社会更幸福呢?
 
  人类,乃至这个自然界每个存在的物体(或者是动物、植物,或者是没有生命的其他物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相对长处,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之处,都在为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做出贡献。在我们从事的有着自己长处的领域,我们能更高效率地创造社会财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要且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所长,都有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机会,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都能为每一个人创造或者说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而不是输在起跑线上。
 
  社会更幸福或者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强调社会公义。社会、国家及其当权者在强调有着高智力人才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同样在为社会留下血汗的其他人。即便是最基层、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都是国家的人才,同样是社会的精英。
 
  可能确实,因人才的难求,造成了某些“精英”自怜自爱、高高在上和无比优越的自我感觉。但我依然主张,社会是大家的,而不是只属于少数成功的人或者一般人所理解的“精英”。一切留下血汗的、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的,都是“精英”。人类社会这么了不起、这么丰富多彩,其实都是因为始终有你,有我。而那种几乎从小学分流的时候就已经被注定的“精英至上”的思维,就无法体现这种深邃的人文关怀。社会不和谐也是显然和必然的。
 
  那么,整个社会的大机制该如何来做到这点的呢?一句话:经济调控。经济的调控,使得每个人的个人最优化选择符合达到社会最优化的方向。当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回报。社会当然也就和谐,这毫无疑问。
 
  同样,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够真正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社会就应该给你更高的回报,鼓励你去做。更进一步地,无论社会再怎么需要各种各样的拔尖人才,但如果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组成这个社会基层的大众,那么社会都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消除过分的贫富差距,是必要的;否则,多数人会觉得被社会忽略了甚至被排斥了,或者人们会感觉到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回报严重不相称,于是就不大愿意去做了,抱怨也多了,也自然会产生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疏离感,进而社会也就不和谐了。
 
  不过,人本身是一种贪婪的动物,这和自然界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有时候人类比动物表现得更残忍、更贪婪: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会不顾忌整个社会的利益,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政绩或个人升迁、或个人利益得失而去损害、去践踏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甚至不惜挑战自然法则。这时,人类就需要法律的手段来协调、来保证自己合法和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受侵犯。这是除了思想之外,人唯一优于动物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善加利用好人类的这个智慧。
 
  其实,自然界是由不得我们不去完善法律制度的。无锡水危机事件、全球范围内的干旱,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任何不顾及别人的行为,终将得到报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道德问题,而是自然规律,其内涵,也是可以衍生。
 
  再具体到微观层面的企业。虽然企业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有可能存在很多的随机性,但我们每个人与他人、每个人与组织都相辅相成地互相促进着。这是不可违抗的规律。
 
  合理的企业和组织机构一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社会环境。每个人和组织机构都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同时又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只有这样,自己才有可能对社会作出最大贡献的同时从社会得到回报。人和企业都是社会的一部分,自己的财富来源都是将自己的努力和社会来交换。因此,为了自己的长久发展,就必须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更进一步地,人类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社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事业必然会失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挖掘人们身上的创造性潜力,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鼓励人们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是企业进步的源泉。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发展。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七
 
  “地球是圆的”,这几乎是每个受过教育的现代人都认为正确的定理,但是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向世人描绘了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带来的短距离微型世界。本书主要以信息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为主线,围绕“世界的平坦化趋势是如何在21世纪初发生的”、“这个趋势对国家、公司、社会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等几个问题展开阐述。我不是专业的经济学家,读此书也不是出于深刻研究的目的,因此浅浅读完后合上书扉,所能回味的也不是站于多少高度的经济学、社会学术语堆砌,仅就相关于个人身处如此变革趋势下所能做的一些努力说几句感想。
 
  忽然想到前两年很是红的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的经典名句“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才!”当时虽是当作笑话来听的,但是仔细回味回味,其实这简单的话也有点点破世情的意思。再想到最近甚为流行堪称热点的“服务外包”,因为职业关系也接触到一些人才培训的项目计划,虽然这只是服务外包产业的一小块,但从其热门程度也能反映出当前这个课题的重要性,而《世界是平的》在这方面也许能解释其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
 
  有西方学者如是说:“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更需要比尔盖茨”。的确,在平坦的世界中,有全球化战略眼光、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战略型的人才,无疑是个巨大的硬伤。企业缺乏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浮沉,国家缺乏全球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大到大国家,小到小单位,都对这种人才的培养、吸引、提升重视非常。
 
  譬如印度,为什么能够在此平坦、均等、公平的世界竞技场上大揽知识含量高,收入回报丰厚的IT行业和电话服务业外包?就是因为在世界还没有完全被铲平前,他们培养了大批的理工精英,他们抢先意识到了开发人的脑力的重要性;譬如我们本地著名的比利时BEKAERT集团所投资的几个企业,且不说他们工厂、产品的经济效益如何好,只要看看他们为员工设计的培训、提升项目种类、层次就知道他们对此的重视程度;还有来自荷兰的DSM公司,全球工程塑料领域中的佼佼者,他们奉行的三“P”理念,排在第一的就是PEOPLE,也就是他们的员工,只有培养出一支精英队伍,才能打造出一个成功的经济王国。
 
  我们再从仰视换到俯视的角度,看看从自身角度出发能够做些什么来应对这个世界正在变平的大趋势?《世界是平的》告诉我们,竞争的平台已经被推平了。试看今日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免受竞争所带来的冲击,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竞争与合作。要想在这些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至少是不被淘汰,我们每个人注定要在这个平坦的世界上发挥才智,争做那个“不可或缺的人”。
 
  对个人来说,这个目标的实现是要经历些过程的。理论上说,只有四种人是不可被技术替代的。他们分别是太特殊的人、太专业的人、太深刻的人以及太会调节适应的人。其中有些掌握身体资本,有些是人力资本,还有些是社会资本。这几种资本维系于个人身上,使他们获得了特殊的权力。
 
  而相对这些特殊群体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只www.99zuowen.com是普通的工作者,也许我们努力百倍也并不一定能实现那么辉煌的梦想,但是我相信至少我们会到达比现有的层次高一些的地方,而不是被这股推平世界的潮流所淹没!我们所能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世界里,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即使我们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工作,我们每个人也都应当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巩固和运用所学到得新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工作勤勤恳恳,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正像弗里德曼在书中所言的一样“平坦的世界的精神内涵是每一个劳动者将逐渐对自己的饭碗、风险和经济安全负责,而政府和企业只是帮助人们形成这种能力。”因此,最重要的其实是我们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要不断学习、提升,才能在平坦的世界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否则只能又一次被世界所抛弃,最后得到的也只是一点同情。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非常赞赏法国生物学大师巴斯德说的:“幸运只眷顾准备好的人”(Fortunefavorsthepreparedmind)。本书再次提醒了我,在铲平的世界竞技场上,我该如何提高自己。具体来说应该包含以下几点:1、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尤其是自己的专业方面和一些必须要使用的工具类知识;2、不断地巩固已学到的知识;3、不断地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不做井底之蛙。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准备好自己,随时迎接新的挑战。
 
  粗略读过《世界是平的》,随意讲讲自己的一点想法,也许没有那么深刻,但是至少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和鼓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客观环境的支持和自身要求的激励中加快提升自己,争做这世界变平坦的21世纪中那个不可或缺的人才。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八
 
  在我们学校钱校长的极力推荐下,我也捧起了弗里德曼所著《世界是平的》一书,发现作者不是在题目上哗众取宠,而是弗里德曼在多年记者生涯中得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人类历史上从来未有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他们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人们将和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互相竞争和合作,人们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上互相竞争和合作,人们的机会将越来越平等。”从这个意义上,真实的世界还是圆的,它没有变化或者说变化很小,可是我们人类世界却因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在这样的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你只能及时、正确地改变自己,否则你的生活将不堪设想。
 
  弗里德曼先生直截了当的指出:“在平坦的世界中你们首先需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教会自己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这是新时代条件下每个人都应当培养的能力。在这个时代里,一切或部分工作都将不断受到数字化、自动化和外包的挑战,而且新的工作和新的行业也将越来越快地涌现。在这个世界里,要想脱颖而出不仅要看你了解事物的多少,也要看你了解事物的方式。因为你今天了解的事物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其速度之快恐怕你连想都想不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世界的变迁,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能够随之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老师能够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更有成效地教育学生,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之必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被淘汰。
 
  弗里德曼先生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出发,娓娓道来:“因为当我回想起我最喜欢的老师时,我并不记得他们具体教会了我什么,但我肯定记得曾经为所学内容激动不已。现在还伴随我的并不是他们传授的内容,而是学会那些内容的激动心情。要想学会如何学习,你必须热爱学习——或者至少你应当喜欢学习——因为很多学习都和自学有关。尽管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具备这种才能,但大部分人都是靠后天自身培养或教师(或父母)灌输而来。”多年以前,计算机系的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在毕业之后大部分被淘汰了,那些学生不得不在找到工作之后边工作边学习,这在我们看来还是新闻,曾几何时,所有学科都面临这样的窘境:在大学里学习的内容除了让你能够找到一个对口的工作之外,对你接下来要面对的实际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一切都要重新学起。知识的更新换代就是这样把学生们抛入不得不白手起家的境地。他们精通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仅仅是普通的专业背景知识,因此,如何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及时学习更实用的知识就成为当务之急的事情。
 
  弗里德曼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秘诀:“不管做什么事情,拥有激情和好奇心永远都是一大优势。但值得重申的是,在平坦的世界里,激情和好奇心对工作、成功、研究领域甚至兴趣爱好都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你拥有更多的工具可以让你和你的好奇心得到充分发挥。”他进一步从历史方面说明:“在工业时代,除了农耕和其他相对独立的工作外,很少有其他职业选择,但如今职业选择的机会同可以上网的人数一样多。”“因为上述原因,我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平坦的世界里,IQ——智商——仍旧重要,但是CQ和PQ——好奇心商和激情商——更为重要。我得出了方程式CQ+PQ>IQ。一个拥有学习激情和发现好奇心的孩子会比一个拥有更高智商但却缺乏激情的孩子进步的更快。因为好奇心强同时又拥有激情的孩子通常都善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激励。他们总是能够学会如何学习,特别是在平坦的世界让人们可以下载和上传的情况下。”
 
  因此,弗里德曼以下的设想就顺理成章了:“在我看来,他们可以将这句话刻到美国每所学校的入口处:没有人努力学习的程度会超过一个拥有好奇心的孩子。”
 
  努力对成功来说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好奇心就让努力成为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一种生活常态。一些孩子生来具有好奇心,纵览古往今来的科学家、发明家,我们发现他们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甚至父母和老师的阻扰都扼杀不了他们的好奇心。但是,对于很多不具备这种天生条件的孩子而言,让他们热爱学习的最佳方式要么是通过教学慢慢给他们灌输一种好奇心,要么是通过让他们接触平坦世界里的一切科技来激发他们内在的好奇心,后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以各种方式实现自主学习。
 
  弗里德曼说得好:“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激情,那你就不可能点燃别人的激情之火。”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弗里德曼引用希拉里·罗利——一位美国普通的小学校长的话:“但是如果你爱孩子们,而且你能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即使你对所教课程并不是十分了解,孩子们也会因为你的激励而自发地去学习。我可以交给任何人教学方法,但我却不能教会一个人怎么去爱孩子。而且你只要走进教室,就能感觉出一个老师是否爱学生。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都会爱他们的老师,好老师也会同样地爱他(她)的学生,他们会激励孩子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们所做的事情自然对他们自己有好处,但如果他们发现老师很在乎他们学会的东西,这些孩子就不会对学习感到厌倦。这就是真正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学中的知识成为次要的内容,而如何让学生自发地学会学习,如何把学习当作自身的要求,成为首要的内容。评价一个老师是否称职,平均按标准也应该做相应的改变。
 
  掩卷而思,感慨良多。弗里德曼先生着力论述的全球化、自由贸易、外包等等关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有很多启发,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最关心的还是他对现代教育的论述,他关于知识的飞速进步、教育更着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拥有学习激情和发现好奇心比拥有智商更重要等结论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觉得要改变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从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首要是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许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在于此。
 
标签: 读后感 世界是平的 鲁迅风筝读后感10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相关推荐
用户评论
最新发布
猜你喜欢